close

tesla (1).jpg

 

上週蘋果財報公布銷售不如預期, 富智康(FIH)發布獲利預警, 大立光4月營收年減27.36%.....

 

除了蘋果客戶外, 台灣還有甚麼期望?

 

前陣子李開復帶領他主導的創新工廠100多人團隊, 去矽谷拜會取經交流, 新任總統蔡英文計劃發展台灣為「亞洲矽谷」, 科技大老們最近也一起建言打造7公里高科技走廊, 矽谷可說是世界接軌改變未來的橋梁, 創業家的天堂, 由一群遠見者, 創新者, 投資者所建構的一個充滿活力, 資源豐富, 人力充沛, 接受失敗的動態生態系統, 不禁想問, 矽谷的經驗真的有機會複製嗎?

 

全世界有太多城市, 地區, 國家曾經宣稱或正規畫進行要打造屬於自己的矽谷, 例如紐約的矽之路, 德州奧斯汀的矽丘, 印度的班加羅爾, 中國北京中關村, 英國東倫敦的矽之彎路, 以色列的海法, 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的矽之河道及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等, 硬體環境聚落可以重塑建立, 但屬於那軟性的特質個性與價值及想要改變世界的熱情慾望才是推動矽谷創業家前進與驅動創新的關鍵理念。

 

矽谷主是由舊金山, 奧克蘭, San Jose, Fremont, Palo Alto, Sunnyvale, Santa Clara等多城市組成的區塊, 主要城市都是百萬人口以下的城市, 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四百四十人, 生活型態以近郊為主. 成就矽谷成為全球第一的科技重鎮, 有太多因素, 包括人才, 資金, 法律, 政策等, 其獨特的時空背景(冷戰時期大量投入學術與軍事研究經費發展出的科技園區, 人才及資金群聚)剛好形成發展的脈絡。

 

彈性的政策, 外來的移民人口, 學術的自由開放, 資本創業的密集, 構成了一個創新的連續生命體, 附近的史丹佛大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名校扮演了重要的人才庫角色, 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則推廣指數型發展的潛能, 定位教育, 能源, 環境, 糧食, 全球衛生保健, 貧窮, 安全與水資源為重點科目, 並以項目影響十億人為努力目標, 多位諾貝爾得主教授, 完善的研發環境與充沛的產學資金人脈, 促進矽谷科技無上限的創新與進步。

 

最大的風險來自於不冒險

 

矽谷的文化是互動, 刺激, 連結與破壞, 創業是它的信仰, 失敗是一種榮譽勳章, 沒有丟臉的問題, 對失敗的忍受度非常大, 當地流傳著一段玩笑話, 在矽谷沒有高樓大廈, 如果創業者失敗想跳樓, 從二樓辦公室往外跳, 扭傷腳踝包一包, 隔天又是一條好漢, 從頭再來, 不怕冒險, 適應力強, 無數失敗告終的公司背後, 才會襯托出幾個『一夕成功』的精采故事, 不要被成功神話的迷思所誤導

 

熱情, 真實, 創意, 價值翻轉前進的個性

 

除了產品或服務價值外, 創投看中的往往是創業者『熱情』, 不會對現實社會標準妥協的『真實』, 尊重並鼓勵所有的創意概念與價值發想, 在這樣的文化裡, 意氣相投的人會為了追求更大的好處與金錢回報的誘惑, 共同承擔更大更高的風險投資, 在矽谷創業家精神略分成四種型態, 連續創業家(例 Elon Musk: Paypal, Tesla, SpaceX), 技術企業家 (例 Dr. Richard Swanson: 太陽能電池), 收購公司發展型(例 思科 Cisco), 遠見企業家型(例 Youtube: 陳士駿, Jawed Karim, Christina Brodback)

 

在矽谷的營運模式中, 通常都是在不受控制的環境中發現價值所在, 和傳統的企業營運模式透過實體銷售可預期的營銷過程產生獲利價值, 差異很大, 例如Facebook, Google和Instragram也是在累積客戶關注後, 才發展出廣告客戶商機與其他商業價值, 這裡最常被討論及使用的營運模式是軸轉(Pivot), 嘗試新的想法, 跳脫行不通的概念, 學習翻轉前進找到新方向, 補強產品及符合客戶市場需求

 

鏡子裡的台灣與矽谷

 

台灣過去所建立引以為傲的全球電子霸業, 完善的電子製造產業鏈分工來快速支援產品開發與成本效益的提昇。半導體, 手機, 電腦產業的成功要素在於生產製造, 設計, 零件開發與供應鏈管理, 把價值鏈中的生產製造價值發揮的淋漓盡致, 達到世界一流的競爭力, 善於成本與流程管控, 但在技術創新發明, 商品化, 系統整合方面則非強項

 

創業與資金可說是矽谷的代表, 近年台灣科技人才外移嚴重, 大學研發經費不足, 科技移民不夠開放, 法規條文, 行政效率又缺乏彈性, 不管是政治或經濟, 台灣的見解充滿鄉愿, 憤怒不滿現狀的激情, 而不是捲起袖子作事情的熱情, 年輕人創業考量的是逃避低薪的就業市場, 追逐利益的回收, 生活的自由, 而不是實現改善現況, 發揮影響力, 創新設計的執著與行動展現

 

整體上, 台灣面對全球化反應出一個盲點, 想要世界配合台灣的遊戲規則, 但台灣不是中國, 也不是美國, 沒有國際地位, 沒有市場, 一直在意識型態上與封閉開放中搖擺, 逐漸失去競爭力, 另外創投市場太小, 礙於現實只追求獲利穩定, 種子階段的天使太少, 加上內需市場的萎縮, 好的創意與案子有限, 投資者仍有「錢比人多、人比項目多」的困擾, 要發展高門檻, 高風險, 高投資的生技產業, 政府大戰略下也需要通盤檢討及思考藥品開發與未來市場政策的配套關聯性。

 

結語:

 

面對轉型創新的產業變遷, 軟體角色越來越重, 在平台生態圈的營運模式下, 雖強調發展『物聯網IOT』與『互聯網+』的重要, 但知道與怎麼作完全是兩回事, 畢竟它是個概念多元發展的應用

 

物聯網, 機器人, 智能自動化, 綠能, 生技, 精緻農業每一項都是國家政府牽一髮動全身的戰略藍圖, 世界面臨崩壞, 人類生存環境正在改變, 科技進步伴隨企業轉型, 沒有誰有絕對優勢或有標準答案, 沒有統一規格, 更沒有既定商業模式可循, 我們真正掌握了甚麼或做了甚麼適應改變? 期待著甚麼樣的未來? 還是繼續當個全球供應鏈崛起奴役下的被宰羔羊?

 

台灣想發展成為亞洲矽谷, 必須找出策略定位與解決方案, 不必流於政策口號, 要發展創業經濟, 也不能只是多蓋科技園區或增加些加速器育成中心, 矽谷的迷人是來自於人才, 精通科技, 渴望改變, 創新態度, 是文化, 接納失敗, 適應環境, 資源共享, 也是教育, 批判思維, 好奇想像, 冒險進取

想要了解它, 須從接觸生活與教育改革開始, 例如最近兩岸很夯的創客創業創新, 我們需要瞭解矽谷面貌, 不能見樹不見林, 鼓勵年輕世代創新學習及經驗光鮮亮麗的表面下所要做的犧牲, 如果政府只因為盲從而做錯誤的決定, 不願改變心態, 反思教育, 做事方式與看世界的角度, 終將在時間壓力下, 因為從未遇見的風險巨變, 迷航在失落的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 Frien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